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先民曾使用女真文,该文字约在金国之初创建,为仿照契丹文和汉文加以改进后的音节拼音文字,有大写和小写之分,字体有些像简化汉字。这种女真文字用到明代初期就开始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了满文,史称“老满文”。17世纪中叶,皇太极指令达海等人对“老满文”进行改造,主要在字母右边加圈或加点,史称“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清中期以后,满语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场合仍然使用满语。至20世纪80年代,除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几近消失。但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尤其在东北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满语有6个母音,22个辅音,10个用于拼写汉语词汇的特殊字母。与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和蒙古语相似,满语母音也分阳、阴、中三性,同性母音互相和谐,辅音也有和谐现象。满语字母在词头、词中、词尾的书写方式不同。
满语最初以建州女真方言为规范语,经过上百年发展,吸收了其他女真部落及锡伯等民族的语言后,满语在北京发生音变,产生新方言,称为“京音”。其特点包括动词词尾-mbi的b不发音,ci、ji的母音发音极轻,ong、oi读成eng、ei等。但满语的口语与书面语一致,发生音变之后,书面语也随之发生改变。
满语词汇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後置词、连词、拟声词、拟态词、感叹词、助词。名词和代词有格和数的变化。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形容词有程度和级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和格、式的变化,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主动态、被动态、使役态,陈述式、祈使式、条件式等。在满语名词中从其他语言借用词汇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目前,满语研究已被列入国内某些大学的重点学科。民间自发组织的满语学习班也在一些城市和相关网路中开展起来。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360百科(http://baike.so.com/)
关键词:满族 语言文字 女真方言 新满文 京音 满语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