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部北侧的一个小院内,鞭炮阵阵,管乐齐鸣。这里正在举行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建设启动仪式。这座集研发、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香包文化大院,将于今年3月中旬建成运营……
说起香包文化大院的建设缘由,不得不提起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庄村回族民间艺人王秀英的“真棒”香包捧场的故事。
总书记捧场信心大增,誓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017年12月12日下午,在徐州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村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80岁的王秀英老人依然历历在目:“总书记来到俺这边和俺握手,俺就说:‘总书记,你好!’总书记问俺:‘你身体好?’然后看看香包,问:‘这都是你做的?’俺回答说:‘是的。’”
内心无比激动的王秀英,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从小喜爱针线活、几十年来一直在坚持缝制香包的“历史”。
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位于马庄村委会北办公楼的二楼,两间紧挨着的房门被漆成朱红色。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挂在墙上的大红色心形香包,桌子上摆满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香包。
“总书记很有兴趣,拿起一双红色绣花鞋看看,俺告诉他这是新做的,当作展品,舍不得卖。俺拿起一只大象给总书记看,说这大象寓意‘吉祥如意’‘天天向上’。总书记接过去翻来覆去地看,连连说‘真不错’‘很精致’。然后,总书记又拿起一个大大的挂件香包闻一闻,问:‘这里面是什么?’俺回答说:‘这里面是冰片。’”
王秀英告诉总书记,自己的中药香包很好卖,每年净收入20多万元。总书记手拿香包,连声夸赞王秀英手艺好。
这时,总书记在琳琅满目的香包中,看到一个长条形、带着长长挂绳的紫红色香包,就问王秀英:“多少钱?我买一个,给你捧捧场。”王秀英说:“不用买,送给您。”总书记笑着说:“你这是手艺,是一项产业,不能送。”最后,总书记付了30元买了一个。王秀英对总书记说:“这个香包寓意健康,祝您身体棒棒!”
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马庄村一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王秀英的中药香包“火”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现在,王秀英带着村里200多人一起做香包,利用村里电商销售平台开拓市场,销售额一年能达600万元。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到香包制作队伍,做得好的月收入3000多元。
春节前夕,村里又接到40多万元的意向订单。习总书记购买的同款“真棒”香包更是大受欢迎,甚至卖断了货。
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
王秀英从小喜欢手工制作,10岁就开始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小荷包。“刚开始我做荷包,里面放点棉花、草药,基本都是自家用来驱除蚊虫、预防感冒,或者送给邻家孩子做装饰。长大后,我学着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还有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物件,到庙会时卖钱补贴家用。”王秀英说。
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然而,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王秀英来说,购买中药、布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王秀英制作香包都得不到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但她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
2006年,王秀英计划制作十二生肖香包,希望把每个动物都制作得惟妙惟肖。“画马的时候,连续画了十几遍,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够生动,我就一直在心里琢磨着马的样子。后来,有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一边想一边用手指比划,突然来了灵感,立即起床,抓起床边的报纸就画起来,画完之后忍不住拍手大笑:就是这样的!”一番辛苦不寻常,这个生肖香包后来以10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让王秀英感到分外惊喜。也正是从那时起,王秀英的家人看到了香包广阔的市场前景,开始支持她制作香包。
十二生肖香包的意外出售,让王秀英感悟到,只有创新才能传承。于是,她大胆创新,先后创作了布艺《金马腾飞》《牧童短笛》《公子香帽》《鸳鸯戏水》《孙悟空》《猪八戒》,剪纸《喜看新农村》《鲤鱼跳龙门》《祥龙入海》等作品300余件,并多次在省、市文化节、博览会展出,所做的香包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
王秀英中药香包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其作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技法精妙、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带领乡亲共同富裕,努力实现中药香包“品牌化”
自从十二生肖香包被高价买走后,王秀英和她的香包成为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如今,有了习总书记的捧场,慕名前来学习制作香包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王秀英制作的中药香包成了马庄村的一大特色。跟随王秀英一起制作香包的人,除了她的至亲,还有不少邻里,更有10余位少数民族困难户。大家共同努力,致力于将王秀英中药香包实现“品牌化”。
“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的各种技巧,我都愿意和姐妹们分享,让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王秀英说,“只有让更多姐妹熟练掌握制作香包的技巧,才能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做大做强。”
徐州是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在持续大规模开采130余年后,部分农民因土地塌陷而失去了经济来源。与马庄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就是一个采煤塌陷区,经过治理改造,现在是一个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湿地公园。马庄村有2300多人,依靠这个变废为宝的人工湖换了种活法儿,做起了乡村旅游。而王秀英靠创新发展中药香包,成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典型人物。如今,跟随王秀英学习香包制作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已带动200多人参与香包制作和销售,共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依靠乡村旅游,马庄村提前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8万元。仅2016年,王秀英香包就卖出了30多万件,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总书记给王秀英香包‘捧场’,其实是为在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捧场’,为咱乡亲奔小康加油鼓劲。”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孟国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