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又称“干栏式建筑”、“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是土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形成,除了土家族先民在人类生产发展中取长补短、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外,还考虑自身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武陵山区坪地少,建房必须依山就势。另外它还不断吸收了汉族及其它民族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工艺,从而才创造并保存了吊脚楼这种“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独特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境内的吊脚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的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特别是“高杆”定位的发明,“穿斗式”房屋构架,“冲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的解决了线面、角度、承重等建筑中的难点问题,是几何学、力学的自然运用。悬空修造的吊脚楼,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与狭窄空间地貌的突出矛盾;“翘角挑”的采檐,“龛子”走廊的配置,则使吊脚楼的外观形式产生根本变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咸丰的吊脚楼大多是飞檐翘角,回廊吊柱。在单体式的吊脚楼中,有的是四合天井三面回廊,有的是撮箕口东西或南北两厢房各三面回廊,有的是“钥匙头”两面回廊。这种风格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浓郁的乡风民俗;还有廓栏、门窗、柱础、挑方上的花纹图案,无不生动彰显着咸丰土家族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咸丰土家族吊脚楼楼营造技艺见证了土家族的发展历史,凝聚着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2011年6月,“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地区作为传统技艺申报。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编号:Ⅷ-211
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