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它与壮锦、苗锦并称为中国三大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语称谓。“西兰”是铺盖(被子),“卡普”是花的意思,早先通称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后来凡是土家族织锦都统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图片来自土家族文化网)
西兰卡普有上千年的编织历史。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所织的“布”成为纳贡之名品。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不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北宋时,定居在“五溪”之一的酉溪一带土家族先民被称作“溪洞蛮”,因此,朝廷把他们织的布叫做“溪布”,或叫做“溪洞布”,直到明清时仍称“峒布”、“斑布”和“土锦”。
西兰卡普是“溪布”最上乘的织锦,图案多达200多种。它是以丝、棉、麻、毛线等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色(黑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用古式木织机、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土家族少女从十二、三岁起,就跟着母亲或嫂、姐学织西兰卡普,长大成人后的陪嫁被面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编织。
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一百二十种左右。内容涉及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各个方面,纹样丰富,色彩鲜艳,各类形象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还有几何造型象征吉祥如意的单八勾花、双八勾花、二十四勾花、四十八勾花、满天星花、(万)字格花、福禄寿喜花等;反映民情风俗和民间故事传说题材的有:迎亲图、老鼠嫁女、白果花(西兰卡普传说故事)等。后来受汉族刺绣的影响,又有野鹿含花、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十二生肖、蝴蝶戏牡丹等。1949年后,土家人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图案不断推陈出新,以土家山寨秀丽山川、丰富的文化生活为题材,又推出了月是故乡明、土家风光、土家风情、毛古斯、摆手舞、土家女儿会、赶场归来、姐妹情、土家少女等现代题材图案。
西兰卡普的装饰纹样风格独特,构图中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动和静的形体,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使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兰卡普在色彩运用上,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尚红、黑色,因红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为冷色,象征庄重,故西兰卡普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经黄蓝白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活泼和生机。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 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 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
土家织锦(图片来自土家族文化网)
虽然史籍记载不多,但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西兰卡普”的来源的美丽传说。据说在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流域“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布。从她机子上织出的布,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式各祥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布匹上。这种布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西兰姑娘决心把世上所有的花都织到心爱的卡普上。“天下还有什么样的花我没有见过呢?”她问东家活了99岁的老婆婆。老婆婆眯着眼看了半天她织的卡普,摇摇头说:“姑娘,天下的花都开在你这里了。”“世上还有什么样的花我没有织过呢?”她问西邻活了99岁的老妈妈。老妈妈支着头想了半天,摆摆手说:“姑娘,世上的花你都织过了。”可是西兰仍不甘心,她逢人就问,哪里还有她没有见过的花。后来一位路过山里的老爷爷告诉西兰,后山上有一棵长了999年的红果树,它在半夜开一种火一样红、火一样热烈的花,白天就看不见了。
西兰决心把红果花采来织到布上。她半夜起床,不怕夜寒风高,不怕露湿衣裙,跑到后山坐在红果树前,守了一夜又一夜,但红果就是没有开花。西兰并不灰心,天天夜里仍然一个人偷偷跑到后山上等。也许是西兰的诚心感动了红果树,有一晚,红果树全身摇动,突然满树缀满了一串串火红火红的鲜花。西兰摘了一朵最大最大的,高兴地插到机头上,就织了起来。
好吃懒做又爱饶舌的嫂嫂嫉妒西兰,在阿爸面前说,西兰天天晚上到后山会情人,行为不检点。阿爸连着几晚不见西兰,信以为真。他气得喝了3斤3两老酒,醉醺醺地冲到西兰房里,见女儿正唱着歌儿在那里织布,不由分说,操起身边的剪刀就向西兰甩去。一声惊叫,西兰倒在织机上,再也没能起来,她的血溅到布上,布上开出一串又一串火红火红的花。阿爸酒醒了,看到机头上的鲜花,他明白自己错怪了女儿,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土家族妇女们都学着织西兰姑娘的卡普,把它做成被子盖在身上,表示和西兰在一起,表达对她的无限思念。土家族女儿从小就学织西兰织过的布,把它当自己出嫁的陪嫁品,人们把它叫作“西兰卡普”。
织着西兰卡普的土家族妇女(图片来自土家族文化网)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上既体现了以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为内涵的品格,同时又体现了以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为外延的社会与时代特征。它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如土家西兰卡普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等汉字题材的织锦图案,就是体现汉土文化交流的织锦工艺品,使西兰卡普不断步入更高的艺术品位。
西兰卡普因其古朴典雅、艳丽多彩、做工精细,现在是深受国内外游客、各界人士喜爱的民族手工艺品,是极好的装饰物品、生活用品、旅游产品、收藏珍品及馈赠友人最好的礼品。
资料来源:
[1]华夏经纬网:《恩施西兰卡普》
[2]百度百科:《西兰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