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藏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藏族民居:高原上的别样风景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战争 2017年11月23日 阅读量:

西藏林芝地区鲁朗的民居

西藏那曲草原上的牦牛帐篷

白居寺与江孜古城。江孜自古就是僻静肥沃的乡村,是西藏文化、农业的重要地区。古城的民居,石砌墙基,土坯加石块砌墙,圆木作柱,上架斗拱屋梁,再搭椽木,满铺秫秸,上覆泥土,结构简单结实。大都两层,底层是关养牲畜或仓储室,二层为居室,中间设经堂,左边为会客室,右边是厨房。

四川理县薛城藏寨

四川乡城县土碉楼

云南香格里拉县的民居

西藏:

  西藏东部的林芝和昌都地区,林木资源丰富,便有了鲁朗的木片瓦屋顶房、波密的木板房和江达的木垛房。

  在雪山隔绝、地势险要、极度缺氧的地区,藏民将牦牛细软的绒毛捻成不同粗细的毛线,织成黑白相间的各种毛布,马垫、盖驮毯以及大大小小的口袋。牦牛尾的绒毛粗而硬,用来做驮绳和牛毛帐篷及其支撑拉绳。帐篷内只有两根木柱支撑,最高处约3米,帐外顶部及中间有20多条牛毛绳牵向四方,拴在地面固定的木钉桩上。拉绳中间支撑小柱,使帐篷顶部向上鼓张。帐顶上顺脊开一长条天窗,上覆护幕,晴天翻开,夜间和雨雪天遮盖,用以采光排烟。帐篷拆卸卷叠后,两头牦牛就能驮走。

  

四川:

  地处四川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河谷地带大都海拔3500米上下,河谷深切,落差大,是藏族的聚居区。为了不占耕地,多选边坡建房,既避风向阳,又沿等高线分级筑室,以充分利用地势。而且多为单独建造,互不毗联,没有明确的巷道。为了扩大居住空间,不仅增加建筑楼层,还在二层以上各层的四周挑出走廊、晒台、晒架、厕所等补充面积,当地人称“碉房”。

  碉房顶层分两部分,前面为晒场,后面是平屋顶的房屋。左边是经堂和喇嘛卧室(藏民请喇嘛做法事时把最好的房间提供给他们居住),经堂后墙安装木制佛龛,龛台下面的壁柜贮存法器、经卷、香供等佛教用品,经堂四壁、门窗、天花板都雕刻精美,沥粉贴金,浓彩绘画。许多经堂外檐墙头砌有煨桑台,上有烟道直通墙顶,是祈祷时焚烧柏树枝的地方;右边是敞间,以利粮食的脱粒和晾晒期间的暂时存储,不少屋顶在墙角砌一小堆石块插入许多小经旗,称为“玛尼堆”,或竖立木杆悬挂布制的经幡,随风飘舞,这已成为藏族民居的特征。

云南:

  香格里拉县的传统民居应属“土墙板房”,多为两层楼房,两山墙和后墙为夯土墙,刷白色。土夯墙体底宽上窄,内墙垂直,外墙向上渐收,极其稳固。楼房进深大,平面几乎呈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藏族以“白”为乳,是素食;以“红”为肉,是荤食。在宗教仪式上,祭祀温和的神用白色供品;祭祀凶恶的神用红色供品。久而久之,藏族建筑的外墙也采用红白两色的涂料,但使用很严格:红色用于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以显示其威严;而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外墙,只能用白色,以体现它的吉祥、温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