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有个的共同爱好,都喜欢戴帽子。勤劳聪明的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艺术,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独树一枝。它的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历来为人们称道。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戴在小伙子头上,显得英俊威武;戴在中老年人头上,显得成熟睿智。帽子上自然卷曲的皮毛闪闪发光,像一簇簇黑亮黑亮的小花。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在维吾尔族的服饰文化中,象征着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盛产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胎羔皮帽的质量是由卡拉库尔羊决定的,沙雅县是中国“卡拉库尔羊之乡”。
沙雅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中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谷的胡杨林区,是绝然的天然牧场,它培育了沙雅卡拉库尔羊的生产基地。沙雅县的天然大草原优良的水草,养育出了优良的卡拉库尔羊。卡拉库尔羊的羊毛很细,富有光泽。胎羔皮亦称羔皮,尤为珍贵,羔皮是在母羊将要产羔前的3—7天里,前两天不给饮水,第三天喂冰凉的井水,让其自然掉胎羔后取皮,鞣熟而制。这种自然流产的羊羔胎皮,毛长不超过2厘米,毛细而密,有光泽,并有明显的波状花纹,花纹色泽温润,经久不变;形态美观,有卧蚕形、跃鼠形、肋形、豌豆花形、水波纹形等,千姿百态;毫毛闪亮,浓密紧凑;皮板轻柔,手感温润,柔软坚韧,鞣制后可染成多种颜色,适宜制作皮帽、皮领等制品毛料。这珍贵的裘皮,世界上绝无仅有,故而有民间歌谣人们赞美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龟兹的羊羔一朵花。”卡拉库尔羊的胎羊皮,花色秀美,胎胶浓厚。
沙雅县是著名的龟兹国古城廊的一部分,汉为龟兹国地,唐属龟兹都督府。在沙雅县汉代古城玉什喀特古城中,发掘出了卡拉库尔胎羔羊皮及胎羔皮做的帽子,考古证明沙雅县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及胎羔皮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沙雅县为龟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沙雅县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它深受中原华夏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的交叉影响,兼容了世界四大文化精髓,独创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就体现了这种地域文化。
制作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工序相当复杂,所用的材料包括胎羔皮、一般的皮子、毛毡子、棉布、面胶、线、皮革、金丝绒、玉米面、水、盐、黑染料。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就有18种之多:鞣革桶、棒子、梳子、剪子、圆刀、整修剪子、整修梳子、铁顶针、皮革顶针、锥子、针、模子、钉子、石头、红柳杆子、铁锤、夹子、喷水器、子器具等。
就以民间纯手工制作的工序来看,首道是鞣革。要在4%-6%的盐水中放2%-3%的玉米面,然后将胎羔皮泡进去,等胎羔皮泡好后再鞣革。其次是整皮。对鞣制好的胎羔皮进行整理、压平,还要拔掉不齐的毛;第三步是裁剪。根据要制作的胎羔皮帽的样式,将硬纸模型放在胎羔皮上裁剪,胎羔皮碎片也可以补起来用做帽子面。接着是上里子。里子要选用带毛皮子的,将里子套在木头模具上,上面抹胶,粘上棉布和毡子,再把皮面套上去缭边。最后是整修。将帽子从模具上取下来,剪掉不齐的毛、梳一梳,喷水进行整修。
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逐渐濒危的现状。近年来各种肉奶多产的羔羊品种进入沙雅县境内,饲养卡拉库尔羊的人逐渐减少,胎羔皮产量大幅度减少;胎羔羊取皮鞣熟及制作工艺十分严格,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并继续制作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现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作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6月,沙雅县的卡拉库尔胎羔皮帽进入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录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沙雅县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维吾尔族老人玉山·买买提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阿克苏地区唯一一个被列入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制作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
戴上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的感觉
编号:Ⅷ-114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