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乌克兰籍博士钢琴教师米斯科·娜塔莉娅与她相恋多年的土家族小伙结婚,就上演了一场土家民俗婚礼。
不过现在婚礼上很少能见到这种婚俗,什么是哭嫁?“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土家族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彝族
彝族“哭嫁”婚俗和“哭嫁调”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调”唱腔悲中藏乐,乐中见悲,都基于一个“情”字,其悲、其喜,都表达了民族心理情感的外化。
侗族
侗族的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句式自由,长短不一,通俗明快,易于传唱,哭嫁歌的句尾还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悲痛压抑的情绪。“哭嫁”通常是从母亲开始的,母亲用哭声教育和开导女儿,要把侗家人的传统美德带到新家庭去,要孝顺公婆、尊敬丈夫、团结邻里、教育好子女、勤俭持家,同时诉说母女的离别之情。
除了哭父母,侗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还可姊妹亲友间相互对哭,二人哭唱一起一落,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整个哭嫁程式顺序为:
1、梳妆打扮好的新娘头顶黑盖头(当地风俗:新娘嫁出前顶着黑色盖头),由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吹着芦笙调引出娘家客堂;
2、众亲人及乡亲围坐在新娘旁,为新娘合唱起祝福的调子,并诉说离别的思念;
3、新娘父母依依不舍地哭唱着调子,将新娘黑盖头掀开与心爱的女儿诉说分离的忧伤;
4、新娘的兄嫂上前与新娘哭诉着对歌,并赠给新娘代表着特殊意义的祖传羊披褂;
5、新娘哭诉着与众亲人及乡亲一一道别;
6、村中有名望的长者端着喜酒唱起了调子,对新娘意味深长地交待了出嫁后的训示和祝福,并邀众人喝下喜酒,庆贺新娘的出嫁;
7、众人合着欢快的调子,跳起了打歌舞蹈,只至迎亲队伍的到来,姐妹们给新娘顶上了红盖头,新娘的阿哥上前背起新娘,将其送往婆家。
资料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