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饰
福泉境内东部苗族主要分布在陆坪、地松、兴隆等乡镇,其服饰、银饰、语言与黔东南凯里、黄平相一致。新中国建立前,男女服装多为自纺自织自染自制,男士服装为兰靛浸染布料的黑色短底,对襟布扣,包青色头帕,过膝桶裤。长者喜穿长衫,拴青布腰带,入冬裹腿。解放后,男装多选购国家商品,与汉无异。
女服装:苗族妇女极重视服装式样,有便装、盛装之分。女装以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解放前,以自纺织自染的青土布为主要材料,解放后多购绸缎和自织绵布为主要材料。用几何图案纹样、花草虫鱼绣花装饰,色彩艳丽,有其独特风格。每逢节日集会,姑娘们穿上盛装,佩戴琳琅满目的银饰,踏着悠扬的芦笙曲,翩翩起舞,其景非常动人。
头饰:女孩长到七、八岁开始蓄发,先蓄头顶,逐年扩大,到十五、六岁蓄全发。童帽有猫儿帽、猫头鹰帽、瓜片女童棉帽等,帽周围均绣有吉祥含义的花草虫鱼花纹图案,有的还缀以银泡、银罗汉于帽檐。姑娘绾髻,耳旁留鬓发。戴平顶褶花帽,帽呈圆筒形,高约十公分,帽子表面刺绣精细小花,以织锦镶边,顶留小圆孔,内附以衬布,加固定型,戴帽时喜欢将花格手帕折成三角形系于帽外,一角重至颈后,两角打结于额前,显得清秀典雅。已婚妇女由戴帽变为包头帕,生育后便全包头帕。包头帕先梳理头发,在头发上插一木梳,后盘成髻,自髻底部到前额用一条宽约四指白布栓扎,再用天蓝色布条复扎于上,而后将一块二尺三、四寸长颜色与衣同色的头帕,从头顶至左右包扎,打结于后,插上一支银簪,发簪一头露于发外,作固定和装饰用。头顶露出一蓬梳理整齐的头发和白、蓝色布条的边,十分美观。妇女们还喜欢用一块手巾或毛线织成的四方巾折成三角形包于表层。解放前,中老年妇女用于包外层的头帕两端留有线头。
上装:苗族妇女衣服为大襟交领招衣,其衣领较低,袖口大而短,且翻至肘。有便装、盛装之分。苗族妇女便装,有天蓝色、黑色两种,便装不染色,不镶嵌花纹图案,是在家和劳动时穿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生活提高,改用灯草呢、平绒、华达呢、藏青色呢料等缝制,是冬天常穿的便装。
苗族女盛装,上装以“欧嘎跟星”(译汉意,“欧”是“衣”,“嘎跟星”是升子的四只“角”),又称“欧肴”(汉意即是“红装”)为代表,以其后衣片偏上中部的四方形图案得名,是最贵重的苗族女上装。为未婚姑娘和新婚少女的礼服。衣着“欧嘎跟星”,一则表示富有、华贵,然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姑娘的心灵手巧,显示针线工艺水平之高和内在美。
“欧嘎跟星”,设计考究,工艺精巧,华而不俗,素而不简。其衣后片镶嵌繁多的挑花图案,图案布局讲究对称性和规整性,所以繁而不杂,整件衣服为深紫红色,用青、红、黄、紫、绿为主丝线挑花成四方形的花朵,嵌于后衣片偏上中部,有的则为紫红底色四方形。方形之上的三组挑花布接至后衣领,与四方形下方至衣摆的四组挑花布图案形成对称。四方形左右各有三组相对称的条形挑花布接至腰身。双袖嵌以整块挑花布,其边镶小条浅红色、浅蓝色绸条,后衣领下方至两胸襟是一组条形图案,左襟中嵌一组“蚕娘图”一般为七、九条或十一条,以示先民养蚕业绩,两襟配以织锦花带作系衣用。
挑花图案的表现形式,具有极端的抽象性。图案常把表现的事物高度抽象化,具有明显的超实性,有的图案只具备事物原形的基本轮廓特征,有的只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然而妇女们能认出,且呼出其各,表现了妇女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追求美好的愿望。
中老年苗族妇女盛装,上衣称“欧善”。(“善”苗语,意为色彩稍暗之意)。其款式与“欧嘎跟星”同,其挑花绣朵图纹样与“欧嘎跟星”大同小异。仅区别于后衣片不用挑花图案,整块后衣片是用自养蚕丝的织锦(苗族叫“两”)缝成。是苗族中老年妇女春夏走亲访友穿的盛装。如此种上衣,加内衬布,则叫“欧挡”(“挡”,苗语音译,即“双层”之意)是秋冬中老年妇女走亲访友穿的盛装,以期保温。织锦后衣片“两”是机织,其花纹多种多样,诸如蜘蛛花、虎头花、豆豆花等。清晰悦目,工艺精细,极其美观大方。
下装:解放前,苗族妇女一年四季穿裙,近年来,大多改穿裤子,节日聚会,走亲访友、红白喜庆,内穿长裤,外穿裙子。一条裙子由裙腰、裙身、裙脚(也叫裙边)组成。穿裙子还必须圈腰帕。女童只围前花腰帕,包头妇女则前后都围腰帕,着盛装时围花腰帕。
苗族女裙,当数“百褶花裙”为最贵重,是苗族女子盛装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用自纺织自染土布制作。解放后,以丝绸、缎子为料,几经以紫色、黄色颜料染之,再以香柏树叶烟熏后,放在石砧上,用木棰轻敲细打,使经纬线平整,显现出光亮的深紫红色,缝上已挑好花纹图案的裙边。倒悬挂于竹竿上,用手指将布料裙边的花纹逐个折皱,用棉线逐个串连起来,拉紧,使折皱固定,共穿棉线十几道之多。这种操作方法叫“腔墩”(苗族音译,“腔”是“穿”之意,“墩”是“裙子”)。过段时间,折皱基本定型,抽去棉线,平置于席上,用白芨汁喷洒于上,晒干,使折皱更加固定,再根据各人腰围缝上裙腰即成。虽曰百褶裙,其褶之多不胜枚举。百褶裙种类多,以裙边绣“宝号”(小园点花)或横向层次多少分为:三层宝号百褶裙;四层“宝号”百褶裙;五层“宝号”百褶裙三种;又可根据裙边绣花图案分为:以绣小人图案均多者称“花裙”;以绣“宝号”图案多者叫“墩善”。一条百褶裙,用布料十三至十八米。裙边花纹有小人形花、圆点花、浮萍花、鸟翅膀花等。裙穿至小腿。秋冬裹腿。中老年妇女裙子与上述百褶裙大同小异。仅区别于裙边花纹少而光泽暗些。有的老年妇女制作裙子时,不用倒悬挂于竹竿上棉线串连折皱法,而是将布料放于席上,用两手指两脚踏逐个折皱,用白芨加以固定皱纹。这种制作法称“档墩”(“档”苗语,意为用脚踏之意)。苗族女子着盛装时还须束腰花飘带,其花纹多为织、绣结合,十分精细,飘带两头有五彩缤纷的丝线穗。这条飘带可以说是苗族制绣工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漂亮的装饰品。
二、银饰
苗族妇女着装时,还佩戴银质首饰。苗族银首饰以其种类之多、制作工艺精堪、造型独特而驰名于世。其种类有:银帽顶、银帽片、银泡、银菩萨、银铃簇、银响铃、银耳花、银耳柱、银耳钉、六方项链、小米项链、空心项链、响铃项链、空心雕花项圈、六方螺丝项圈、小米项圈、响铃项圈、麻花空心手圈、空心手圈、小米手圈、龙头空心手圈、刨花手圈、筛子手圈、六方螺丝手圈、四方雕花戒指、小座凤冠(女童饰)、银凤冠、银衣、银腰带、银裙等。
银饰的装饰图案比较固定,多取材于猫、狗、虎、鸟、花、虫、鱼。图案简朴,造型粗犷明快,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苗族银饰中,最显其华贵、工艺特别精巧、造型特别美观当数女青年佩戴的银凤冠、银响铃项圈和银腰带,俗称“三大件”。银凤冠亦称大花帽,做工精堪,造型别致,帽顶满是银质花片,花片上焊满细银丝造成的螺状支杆,杆尖撑着呈盛开状的上百朵银花,高低错落,使帽形状如银花篮。除上百朵银花外,还有略带夸张变形的银质螳螂、蝴蝶散缀于银花之上。帽之周围缠三层有吉祥含义的“双龙抢宝”,刻于约三指宽的条形薄银片上,其下挂上数十根银链系着的银坠,帽之左、右两边各坠一枚银灯笼,使人的耳朵半隐半现,帽后垂吊三层各三片短至肩、长至腰的银羽尾,帽之顶部缀以一银凤凰,看上去酷似皇冠上栖息着一只凤凰。银凤冠佩戴者走起路来,银冠帽上的花草虫鱼微微摆动,而顶上栖息的凤,欲飞似飞,十分美观动人。
每逢节日聚会,苗族姑娘们衣着盛装,佩戴琳琅满目的银饰,在阳光下,光彩熠熠,可谓五彩缤纷。姑娘们踏着轻快的芦笙舞曲,舞姿翩翩,银饰叮铛作响。人似花艳、情似酒浓的场面,引人入胜、乐而忘返。
资料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