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庙建在兴宾区寺山镇陈王村东面约 1.5公里的鳌山山腰处的一个岩厦内。鳌山海拔高度为 485米。庙门向西偏南 10度,土岭之间有零星畲地,山呈半圆形环抱庙宇。庙的左上方约 20米处有一小泉流往山下,可供山下人畜饮用,亦可资灌溉,“鳌山泻瀑”为明清时来宾县八景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 1573年~ 1620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年)贡生兰揖青募捐重修。道光年间( 1821~ 1850年)、同治壬申年(同治十一年,公元 1872年)、光绪己亥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均重修过。至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年)又重修,后倒塌。民国三十五年(公元 1946年)又重建。民国三十八年被拆毁。1984年乡民捐资在原址上重建正殿。
明、清、民国历代所建之庙宇均已全毁。现仅存左厢房、左走廊之残墙、砖铺地板、石阶。右厢房及厨房、正殿仅存墙基。尚保存有一方清光绪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刻立的高浮雕“鳌山庙”庙名碑,庙名碑高 90、宽 50、厚 6厘米。光绪己亥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重修时的刻石楹联柱两根,石柱高 215、宽、厚各 33厘米。碑联一为“踵前事以增华满座维新昭列圣无疆福祚;治群工而效技中庭式廓垂千秋不朽规模。”系寺山乡寺山圩秀才骆朝振(字奠邦)撰联。碑联二为“父老二三班从头修旧;楼台六七座着手成春”。系寺山乡王状村人、时任兴安县教谕巫咸昌撰联。此外,还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朝重修碑记 5方(完好)以及残碑多方。2010年,在山脚新建二花婆庙。
2004年 7月 12日,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
鳌山庙远眺(梁年丰 摄)
鳌山庙旧景(梁年丰 摄)
鳌山庙主祭“花林圣母”神(民间称“花婆”神,壮语称“布伢”),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其庙会日(花婆诞日),是时约有 2万至 3万人前来参加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其影响范围波及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区。另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妇女们祭祀的日子,已婚妇女主要是祈求花婆保佑赐给贵子,家庭安康。而未婚姑娘们则祈求花婆神保佑他们找到如意郎君,婚姻美满幸福。因此,鳌山庙常年四季香火不断。
庙内除祀花婆神(大花婆)外,还祀二花婆、三花婆、北山大帝、雷王、军哨、打鸟人和丫头等神祇。
鳌山庙久负盛名,素有“广东佛山,来宾鳌山”之美誉。“花婆”神是壮族始祖母神,是壮族地区崇拜的民间生育神和儿童保护神,其独特的花婆崇拜和祭祀习俗,为中华始祖文化体系、壮族始祖崇拜、壮族生育崇拜、原生态文化、壮族文明起源及发展和民间宗教信仰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历史人文信息。对研究中国南方的花婆文化即“布伢”文化有着鳌山庙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原庙门(梁年丰 摄)
鳌山庙有两副对联值得一提,据民间称,这两副对联为前清光绪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翟富文所撰(翟富文简介参见本书《骆奠邦茂才墓表》)。联文为:
其一
鳌鱼化作峰峦羊拱豕朝赢得群黎同景仰
山石蕴藏宝贝花香泉涌常宜游客共观光
其二
鳌背踏金宛入珠宫贝阙
山头群玉都生瑶草琪花
资料来源:来宾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