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满文:借鉴蒙古文,表音文字易学难书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关嘉禄 2017年11月02日 阅读量:

本文作者手书满汉文书法“多思”

  满文,是满族历史上使用过的文字,在清代曾被奉为国书,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用满文书写的大量历史文献,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老满文”到“新满文”,满文不断改进规范

  满文,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古文字一样,经历了创制、改革、发展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满文的创制,与当时满族社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上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社会经济和文化获得发展,同明朝、蒙古、朝鲜的联系也日益增多。

  据史料记载,“时满州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国人以为不便”。努尔哈赤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亲自倡议并主持创制满文。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在费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附近老城)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借用蒙古文字创制满文。 

  额尔德尼和噶盖遵照努尔哈赤的指示,参照蒙古文字母,结合女真语特点,创制了满文,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这种文字,字体简单,辨认殊难,字母互相假借,字形亦不统一,语法更不规范。

  到了皇太极时期,随着后金政权地域的不断扩展,汉族聚居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对满族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满汉人民接触更加频繁,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作为记录满语符号的老满文,虽然在后金社会通行了三十余年,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皇太极顺应时势,命儒臣达海改进老满文。达海学问深厚,文理精深,为改进老满文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达海改进的满文,后人称之为“加圈点满文”或“新满文”。其特点,一是酌量增加圈点,统一字母形式;二是围绕解决汉语借词这一突出问题,增加新字母,后人称之为“特定字母”,解决了满语中音位的标记问题;再就是用所谓的“切音”弥补满语字母拼写之不足。

满语文的发展在乾隆时期达到高峰

  清朝建立后,新满文一直得以推广和使用。“康乾盛世”,是满文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汉族社会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经过满族人积极地学习、借鉴,满语文吸收了大量音译汉语借词,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词汇,从而推动了满语文的发展。

  到了乾隆时朝,由于清代社会的发展和乾隆帝本人的重视,开始大规模地规范满语文,主要是将音译汉语借词改为意译汉语借词,进一步丰富了满语文的构词手段和词汇,使满语文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在我国历史上,像乾隆帝这样关注民族语文发展并为其做出重大贡献的帝王绝无仅有。由乾隆帝主持的“钦定新清语”,在辽宁省档案馆藏盛京内务府档案中就有1700余条。这些“新清语”,不仅因为“钦定”而具有权威性,更以众多的条目和丰富的内容为学者研究满语文的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满文史料浩如烟海,价值珍贵

  满文是表音文字,对于外国人来说,掌握满文要比学习汉文容易得多。在清代前期,一些外国传教士就是通过翻译满文典籍,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满文作为国书,是清代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清朝保留下来的满文文献,浩如烟海,价值珍贵,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收藏了150余万件,涉及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诸方面,是研究清史、民族关系史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20世纪中国满文文献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满文老档》等的翻译出版,为清入关前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珍贵的史料;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满文档案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批鲜为人知的满文档案史料公诸于世,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清代东北地方军政机构满文档案,如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的《黑图档》、《盛京内务府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以及大连市图书馆珍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汉文档案》等等,经过整理、翻译,也相继出版,一些重要满文史料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此同时,清代满文图书、谱牒和碑刻的整理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满文书法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

  满文书法,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书法艺术系列的组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有一个关于满文字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中间一根棍儿,两边儿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但实际上,满文书法并非如顺口溜中所说那样简单。满文为表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同一个字母在词首、词中、词尾时的写法各不相同。满文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等。字母没有大写和小写区别。运笔顺序为自左而右,从上而下竖写。满文篆字有32种,主要用于玉玺、印信、碑额和钱币。

  笔者曾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的清昭陵书写了满文匾额,为新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书写了满汉合璧条幅,并为该馆收藏。2013年11月,笔者的满汉合璧书法作品“和平”二字,入选并参加了我国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民族文字书法展。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满学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