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香梨属新疆梨种(Pyrus sinkiangensis yu),维吾尔语名为西米提或乃西普提。原产于新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等地,至今已有1300年的栽培历史,为古老地方优良品种。因巴州库尔勒市种植面积最多,种植面积达2.4万亩,年产量在一千吨以上。远销美国、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该品种因品质最好而得名,库尔勒香梨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名优特优良品种,也是该地区甚至全国最优异的地方梨品种之一。
库尔勒香梨(图片来自库尔勒香梨网)
相传,在一千多年以前,神秘的西域雪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名叫艾尔蔓。她心地善良、明眸皓齿,艾尔蔓姑娘为了乡亲们能吃上香甜水嫩的梨果,依照村落里流传的古老传说,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跨越了九十九条河,磨破了九十九双毛毡靴,到达了九十九个地方,带回了珍贵的九十九棵梨树枝,经过艾尔蔓姑娘的精心培育,但却只有1棵梨树与本地野梨嫁接成功。
三年过后,这棵梨树挂满果实,果实水嫩多汁、香气四溢、随风飘散,乡亲们纷纷前来品尝并赞不绝口,高兴地称它为“奶西姆提”,意思是喷香的梨子。这件事传到巴依(地主)耳朵里,巴依拿出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软硬兼施想要独占这棵树,同时不准艾尔蔓姑娘再传授别人栽培技术。艾蔓姑娘拒绝了巴依的要求,巴依恼羞成怒,命家奴砍倒了梨树,随后杀害了艾尔蔓姑娘,乡亲们伤心不已。
但第二年,春风吹过雪山的时候,冰雪开始消融,砍倒的梨树根神奇的长出无数青枝。乡亲们怕巴依知晓,含泪悄悄地取下枝条、举家迁移到了孔雀河畔的沿线各地(现库尔勒市)。
千百年过去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繁衍生息、梨树代代相传。再后来,这座城市还有了一个与香梨有关的名字----梨城。
库尔勒香梨园(图片来自库尔勒香梨网)
据历史学家考证,库尔勒香梨是当年西汉张骞通西域时,由内地带到新疆种植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另外,《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道:“阿耆尼国(今焉耆)引水为田,土宜糜、麦、香枣、葡萄、梨、奈诸果”。清西征将领张曜的幕僚萧雄在《新疆杂述诗》中赞扬库尔勒香梨“果树成林万颗垂,瑶池分种最相宜;焉耆城外梨千树,不让哀家独擅奇”。库尔勒古时候为焉耆国属地,所以这首诗中的“焉耆城外梨千树”,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库尔勒香梨。萧雄在这首诗的自注中对库尔勒香梨推崇备至:“唯一种略小而长,皮薄肉丰,心细,甜而多液,入口消融以余生事所食者,当品为第一。”他称赞库尔勒香梨可与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哀家梨”媲美,给予极高评价。
库尔勒香梨树(图片来自库尔勒香梨网)
库尔勒香梨树冠高大,幼树直立,呈尖塔形,大树冠呈圆锥型或自然半圆型,30年生树高7.2米,干径0.4米,冠径5.7×7.2米;主干表皮灰褐色、粗糙、纵裂;枝条粗壮密集;易与其它品种区别。果实倒卵圆形,纺锤形或椭圆形,不规则,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113.5g,果实黄绿色,阳面有红晕,果面光滑或有纵向浅沟,蜡质较厚,果点小而密,红褐色,果皮薄。
库尔勒香梨果皮薄,质脆,果肉白色,肉质细嫩,石细胞少,坚硬,多汁味甜,近果心处略酸,香味浓郁,一般栽后四年开花结果。萌芽期3月下旬,开花期4月上中旬,果实成熟期9月中下旬。
库尔勒香梨营养价值也很高,含糖、氨基酸、维生素、各种碳水化合物达14%,水汁为86%。其中含糖量10%,酸0.03%,灰分0.12%,每100克香梨含维生素C约4.3毫克,含有葡萄糖、果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可食部分达83.6%。库尔勒香梨不仅可以生食,而且可以做梨酒、梨膏等相关食品,并有“润肺、凉心、消痰、消炎、止咳、解疮毒酒毒”等医疗作用,维吾尔医、蒙医中常把它作为食疗佳品。
库尔勒香梨其极耐贮藏。果农采收后,置于无人居住的房间或土窑中,到第二年春(3、4月份)不霉不烂,不发绵,而且变得更加金黄诱人,香气浓郁。在贮藏条件较落后的情况下,其货架期可延长至翌年4、5月份,在具备冷库和冷藏运输条件下,可实现季产年销,周年供应,这是库尔勒香梨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突出特色。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库尔勒香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