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的渡江纪念馆,成为安徽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资料图片
近现代以来,作为“多元一体”格局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与其他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中,安徽省安庆市三益地区的回族群众成立了一支回民武装——三益回民支队。该支队英勇顽强、无畏生死,为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之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回顾三益回民支队为渡江战役所作的贡献,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时刻的特殊动员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随时准备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本营。面对节节败退的不利局面,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元旦发表要求和谈的《新年文告》,但仍企图在和谈口号的掩护下,为其在南方调整兵力部署争取时间,把人民解放军阻隔于长江以北,争取再次进攻的时机。为了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彻底揭露了蒋介石集团的虚伪面目,并提出八项反映全国人民公意的和谈条件,同时要求人民解放军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
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和指示,由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分别整编成的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组成的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预备在和谈失败后以武力渡江,计划于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4月6日,第二野战军五兵团第十六军进驻安庆西南的漳湖东北地区,即怀宁县海口洲至三益圩沿江一带。
渡江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能否取得全国的最终胜利。尽管在渡江战役前,广大国民党统治区已经解放,形势总体处于对中国共产党有利的局面,但在没有足够的渡江工具和熟悉地形的船工、北方籍战士和指挥官缺乏水上作战经验、新解放区群众基础不稳固、无海军和空军掩护等各种不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对渡江胜利的把握不大。因此,收集渡江工具,发动当地群众、特别是熟悉水性的船工参战,就成了夺取渡江战役胜利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加强部队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动员的同时,还积极在新解放区群众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了破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当地回族群众中的反共宣传,驻扎在望江县沟口、怀宁县三益圩长江北岸回民村庄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7师136团派出以政治部主任为首的、以多名回族干部为主的工作组,来到回族群众聚居的马家店(今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先到清真寺教长那里说明来意,后深入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关心群众生活,充分尊重当地回族群众的风俗习惯。
人民解放军的宣传,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的虚伪面目;他们对民族团结政策的践行,感化了当地的回族群众。最终,广大回族爱国人士同人民解放军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谊,并积极报名参加渡江战役。
英勇支前,书写英雄篇章
曾有人撰文对当时三益地区的回族群众踊跃报名参加支前的场景进行了生动描述:在望江县回民村的江堤上举行了支援渡江报名大会。共有127名水性好的回族船工加入渡江支前队伍中,并献出了30余条木船,编为1个支前中队,组成了三益地区的回民支队。支队成立后不久,在渡江指挥部的组织下,马家店的49名回族船工与望江县沟口村(今望江县漳湖镇新光村)的22名回族船工组成了回民水手突击支队,下设4个组,以马承杰为支队长,丁宪友、董玉顺、丁宪义、董玉生分任组长,随即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
1949年4月21日,因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敌人”。21日下午5时,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在百余门火炮的掩护下,在东起海口洲五股头、西抵望江沟口的预定渡江点向江南突击,三益回民支队的水手们满载着突击队战士,行驶在船队的前列。敌人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突击队的船只周围,打起无数的水柱。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水手们沉着驾船,将部队成功运到对岸滩头阵地,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阵,胜利的红旗很快便飘扬在大凹山的主峰!
在此次渡江战役中,回族船工马吉荣、丁宪良英勇牺牲,许多回族群众光荣负伤。4月28日,为了庆祝渡江战役的胜利、表彰为支前作出突出贡献的三益回民支队,并追悼英勇牺牲的马吉荣、丁宪良等烈士,第二野战军五兵团专门召开了“渡江船工庆功大会”。大会上,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治部将写有“渡江先锋”的锦旗授予回族水手,并给参加渡江的每名水手颁发了一张由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签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
除了三益回民支队外,在渡江战役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族群众,还有跟随解放军转战山东、江南,被誉为“支前模范班”的山东沂水县回民担架班;有对解放大西北提供有力支援的关中龙咀子革命根据地的回民担架队等。此外,还有无数回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运送军需物资、掩护并救治伤病员等,共同书写了回族群众英勇支前的壮美篇章。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渡江战役前线,如今已发展成为三益回民农场,隶属于安徽省农垦集团皖河农场。60多年里,三益回民支队的英雄行为,始终鼓舞着当地的回族群众,他们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纲领之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战线上,为国家、为农垦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1988年,皖河农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现在,三益回民农场的回族群众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项目号:2016BJMZTJJY02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号:2016MKSZYXY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