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岁月留痕  > 详细页面

历史印迹|贵阳青岩书院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许觊佳 2022年03月30日 阅读量:

重建后的贵阳青岩书院(许觊佳摄)

  书院简史:

  青岩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原来是青岩班土司的衙门。青岩书院是贵州远近闻名的书院,也是青岩文化的象征。两百多年来,青岩书院里学子的读书声郎朗,贯绝于耳,不曾断绝。

  清代光绪年间,青岩子弟经讲师的教导和自己勤奋努力,取得功名的人增加,光秀才、举人就有50多人。因此青岩书院的影响很大,广东当地两家巨商就曾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只为送家族子弟来青岩书院求学,一睹青岩书院风采之盛。

  青岩书院的历史影响:

  青岩书院作为青岩当时直接的教育机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自办学以来,培养秀才、举人共50多人,仅赵氏一家就有10多人金榜题名,包括云贵两省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清乾隆中期以来,从乾隆壬子年赵玉奇中举人起,以家致六代人,共有廪(lǐn)生、庠生近四十人,举人近三十,一位经魁、六位进士、一位状元)。张氏则出张善芝、张恒芝等秀才十几个,还有其他姓氏取得功名的也有十几个。

  在青岩书院的带动下,青岩镇出现17处私塾,良好的读书风气蔚然成风,富有的家庭、小康家庭,哪怕是贫困家庭也纷纷把子女送到私塾或书院求学,青岩书院成了青岩古镇的最高学府。

  讲学制度:

  青岩书院采用的是“邀请当地有名气的先生主讲,学生每月只到书院集会一次,讲学之后需向主讲先生上交习后文章”这一主讲和自学的讲学制度。集会期间,学生相互交流评论,之后由主讲先生布置下个月的学习题目。到青岩书院学习的本地学生居多数,也有临近县的学生来此就读。

  院农互助:

  青岩人对当地教育的鼎盛发展功不可没,在良好教育风气的主导下,青岩书院的经济来源形成了一种互助模式,即书院经费来源,除学生交付一定学费外,绝大部分来源于当地民众集资购置的田产谷物的收入。据说每年收租谷几十石,由于田产距青岩较远,交通不便,采取折价交租的办法,价格低于青岩市价,每石谷只折价3至5元,收取来的租谷用于主讲老师的报酬和学生茶水费的开销。而当地学子进入书院求学则成为春播秋收一样自然而然的事,从而使得青岩求学之风,络绎不绝。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阳青岩书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