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洪事件全称班洪抗英事件。
1885年,英全面占领上下缅甸以后,在缅北叛族——克钦族的配合下,英军便将侵略的魔手伸向缅北其他各族和云南。1927年,英国侵略者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1933年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地区的银矿,激起佤族各族人民的愤怒。面对英人和克钦人联手的情况下,班洪王胡玉山一面召集民团准备战斗,一面派人分头到绍兴、新地方、公鸡、塔田、官中、蛮国、嘎喜、莫刊、弄垮、敢色、班老、永邦等部落送信,召集17王开会,统一抗英行动。17王接到班洪王的告急信后,除向各级政府报警外,很快齐集班洪,唯永邦王未到。会议决定兵分三路:新地方、公鸡、塔田、班老等攻打蛮相;蛮国、官中、小公鸡等攻打永邦;班洪、弄垮、嘎喜等攻打丫口寨、金厂坝。
佤族同胞的爱国呼吁,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映。驻普洱的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派委员到班洪,赠送火药等作战物资,鼓励边民保境爱国。镇康县长、勐董土司、澜沧县政府也分别给班洪地区边民物质支援和道义声援。
英国向班洪地区侵略的消息传入内地,舆论沸腾。在昆明有20多个民众团体和部分爱国人士成立了“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动员人民从各方面声援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并在各县成立分会。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云南学生和各界人士,集会游行,示威请愿,组成了“划界促进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援班洪事件的反帝浪潮。
在声援班洪人民斗争中,出现了“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的组织,为首的是景谷县傣族爱国志士李占贤。李占贤激于义愤,赶到普洱,向云南第二殖边督办杨益谦请缨出征,杨益谦表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支持。李占贤得到杨益谦支持,即倾家之所有,拿出10万现金作经费,组织“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李占贤向沿边各县发出组织义勇军的信息,迅速得到景谷、景东、石屏、缅宁、双江、耿马等县多人响应,先后有1400多人参加,遂组成“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指挥部”,李占贤自任总指挥官,苏右卿为指挥官。指挥部下设参谋、政治、秘书、军需、军医、副官等6处,分编5个大队,共有兵员约2千人。 这个义勇军除汉族、傣族人员外,还有佤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人民群众参加。
5月25日,义勇军赶到班洪边界信呵,得到班洪王和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根据形势,义勇军决定先打丫口之敌,协攻两翼之敌,最后进攻炉房正面之敌。
5月30日拂晓,义勇军五个大队全面反击开始。四大队彭季谦先攻左翼,五大队杨春珊部再攻右翼,李占贤率一、二、三大队及班洪民团直接进攻丫口寨,总计投入兵力(包括义勇军和民团)达2千2百人。我军勇敢冲锋,激战1日,英军受挫,放弃丫口寨及上、下班老,退守炉房。此役毙敌五六十人,我方战死16人,伤30多人。第二天,班洪王代表张万美、义勇军代表李士相在公明山召集绍兴、别列、敢赛、光宗、蛮国、莫列、霞勒、霞岛、塔田、蛮回、贺猛、莫弄、夷勒、公己、班老等15王举行了联席会议,订立了抗英盟誓。盟誓明确规定,各王永远服从中国政府;炉房厂地为中国所有,他人不得侵占;义勇军与各王在抗击英斗争中相互支持,不得投降英国或不服从中国政府命令,否则由各王共同诛灭之。
在班洪地区各王和各族边民的支持下,义勇军于6月6日夺取了炉房,随后,战争中有胜有负,然而终于将英国侵略者赶出了班洪地区。
参考资料: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