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的晚清时期的满族新娘。
“满汉不通婚”,是满族八旗的一项旗制、祖制,是清朝早期实行民族隔离的一种政策,满族人几百年来实行这条规定,又称“旗民不结亲”。旗人内部可以通婚,但不可与旗外民人结亲。所谓“民人”是指不在旗的汉族人。
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几天后,多尔衮对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族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族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族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族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满汉通婚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其最大阻力来自满族八旗,而非汉族。这是因为,满族统治者认为大规模的满汉通婚会导致八旗制度崩溃,导致八旗旗民特权丧失。因此,多尔衮提出的满汉通婚并未成为现实。多尔衮死后,满汉通婚的倡议成为他的逆罪之一。鳌拜等人把持朝政期间,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旧制的风气,政治上更加保守,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违者都会遭到严惩。
满汉不通婚,对皇帝来说,又是另一回事。顺治就有一位汉族妃子佟妃,也正是这个佟妃生育了一代英主康熙。佟妃的父亲佟图赖是清朝的开国功臣,授太师、一等公,后转为汉族旗人。
《清史稿·后妃传》、《清皇室四谱》等书中记载,康熙的汉族嫔妃中为康熙帝生育过皇子的有高氏、陈氏、石氏等。袁氏、张氏、王氏、刘氏等几位汉族女子生育的都是公主。虽然汉族女子为皇帝生育子女,但康熙始终不予正式册封,她们的地位较低。
乾隆曾把自己的一个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公主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这个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清史稿》提到孔宪培时说:“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在曲阜孔林孔子墓东北有个“于夫人坊”,据说是乾隆女儿的坟墓。有人根据这段故事推断,乾隆是清朝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第一人。但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推断。
真正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慈禧太后。光绪年间,满、汉两族因为长期杂居,私婚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为了笼络民心,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懿旨,正式废除“满汉不通婚”旧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学,再次宣布准许满汉通婚,以笼络汉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