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志?民族志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家对于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与解释。民族志是英文“Ethnography”的意译,词源出自希腊文“ethnos”(民族)和“gra和职业的人,根据自己的见闻,对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一些记录。当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以后,民族志就逐渐成为民族学家所作调查和研究报告的专称。所以,民族学家也应该是民族志学家。撰写民族志的目的,或者说我们对所谓调查和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与解释的目的,就是要对真实进行重构。重构真实的目的地为了让人们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当然包括这个民族各个主要方面。
袁娅琴供图
一、民族志资料的积累
早在民族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以前,在遥远的古代,世界很多国家就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关于异民族的记录——民族志资料。
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花香、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书、古代印度的佛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和色诺芬的《希腊史》等中都有很多这类资料。在关于异民族的记述中,最丰富和系统的是汉文文献,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文献中,就开始记录中原各民族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如周代的“外史”官,其职责是“掌四方之志”,并“诵训”(讲解)给天子,“以诏观事”。后中央政府组织撰写四方之志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特别是在司马迁撰著《史记》之后,历代官修的二十四史和各种较大型的官、私著述中,几乎都有专门的篇章介绍周围的少数民族。也有很多介绍四方之事的专著。其名称有志、传、书、经等多种,如《华阳国志》、《蛮书》、《山海经》等。特别是二十四史中的东夷传、北狄传、南越传、西南夷传等对四周各少数民族的专门传记,2000多年以来,在任何一个朝代的正史中,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内容和格式。正因为有这些系统的古代民族志的资料,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才都可以整理出比较清楚的历史。民族学是西方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民族志文献一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少数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资料。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民族志资料,一直没有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但一般来说,“志”与“史”的写法和体裁还是有所区别,被分别称为“志体”和“史体”。
在西方,由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到民族学的建立,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5世纪以后,在西方对美洲、大洋洲和 亚洲一些地区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开始大规模地向这些地区扩张,在异民族地区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于是,在欧洲人看来属于野蛮人、“初民社会”的各种异民族信息,就源源不断的传回了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这些资料日益丰富,并且都以档案是形式保存于各国政府、教会和商业公司中。
二、民族志的特点
尽管自马凌诺夫斯基以后,现代的民族学已经建立起来,民族志的方法和理论已经更加科学,但比起其他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民族志的研究和撰写过程,还是缺乏严格规范的标准。我们只能根据学界的一些基本共识,加以归纳。
1、质性的研究
对事物(个案)进行实证主义的研究,探讨它的性质、意义或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时,可以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叫“质性的”,或称为“定性的”研究方式;另一种叫“量化的”或称为“定量的”研究方式。民族志主要是一种“质性的”研究,或称“定性”的研究。
2、参与观察的产物
自马凌诺夫斯基以后,民族志的生产模式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即它必须是民族志的撰写者亲自深入实地调查的产物。马氏称之为“参与观察”。
撰写民族志就是要对调查研究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诠释。诠释的完成必须经历3个阶段:(1)现场的观察,通过这种观察,进行分析和推理,一遍透过表面现象,重构该事物真相的架构和真实的内部关系;(2)进一步更深入和专门地调查,以便搜集到足够真实详细的材料,来充实表明事物真相的架构;(3)对整个事物的意义进行诠释。
诠释是否能做好,基础在于有现场经验,而且与现场是否确实看到或访谈到了有重要关系。民族志的撰写者不能轻易地提出假设,到实地调查也不要只是想检验假设,而是要观察足够长的时间,找出看似平常的事物的内部关系和意义。除了问人之外,要尽量自己摄入现场的活动,作自然观察,才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并撰写出有价值的民族志作品。
1、厚重细致的描述
厚重细致的描述,是质性研究的重要特点。厚实之描述,目的是要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感同身受的了解,要通过这种厚实的描述,尽量把真是的情景和经验带给读者,使读者分享研究者的感受,受到较深的刺激,促使他们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达到自然的概括,以争取他们对研究者观点的认同。详细的描述,就是要让自己的观点显得合情合理。
2、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民族志虽然在理论上探讨没有明显的目的性,但它与自然主义的描写是有区别的。自然主义往往是追踪事物表面的现象进行描述。而民族志的特点在于,它更重视了解事物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事物的背景。
3、与理论探讨作品的异同
与理论探讨的作品一样,民族志也要进行理论分析。首先观察事物的内在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即搞清楚要调查的事物,并据此进行细致的描述,其次才是用理论解释,而且它往往是在描述中谈论理论,很少深入地进入方法论和理论的探讨。对民族志来说,第一是观察、记录、描述,第二才是分析、解释、理论探讨,民族志首先考虑的是通过观察来概括、归纳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内、外面貌和特点,并将其描述出来,而不是一开始就套用已有的理论来归纳分分析。
民族志的作品,首要目的在于对被调查者目标审图、细致而又真实全面的描述,所以特别强调“参与观察”,要求调查者长时间深入当地人的生活,既要有客位的观察和判断,更要强调主位角度的体验和观点,强调了事物的背景和内部的相互联系。所以做调查的范围比较宽,在同一地点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调查比较深入和细致。在调查前也比较某一固有理论的约束或成见。民族志并不专注于理论,但它是建立理论的基础。民族志是琐细的、呆板的,甚至是枯燥的,但却是民族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三、中国语族与民族
(一)汉语民族
中国境内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民族的有汉族和回族。由于我国汉族人口多,分布面广,再加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汉语已形成为各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一些民族,如满族、畲族等现在基本上使用汉语,但这些民族历史上都有本民族的固有语言。而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时候,使用汉语就是回族的一个重要民族特征。
(二)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是指使用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民族。阿尔泰语系包括三个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共有50多个民族,将近1亿人口。在中国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
(三)蒙古语族民族
蒙古语族民族,是指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东乡族、土族、达斡尔族、保安族等民族。
(四)突厥语族民族
突厥语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原指中国史籍中记载的公元6-8世纪游牧于北方大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突厥人曾建立过强大的突厥汗国,势力曾延伸到中亚一带,其属下民族的语言均受到突厥语的影响。在中国,突厥语族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此外,还有分布于青海的撒拉族,甘肃的裕固族。共有7个民族使用此语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等民族。
(五)藏缅语族民族
中国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17个,即藏、土家、彝、白、哈尼、傈僳、拉祜、纳西、羌、景颇、阿昌、普米、怒、基诺、门巴、独龙、珞巴。
(六)壮侗语族民族
壮侗语族包括了3个语支的民族及其语言,即属于壮傣语支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族、水族、毛南族;黎语支的黎族等。
(七)孟高棉语族民族
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它们的语言都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与东南亚的孟族、高棉族等民族在历史源流上有密切关系。从族源上看,佤、德昂、布朗3个民族都同出于古代百濮族群,居住相对集中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地区。
(八)苗瑶语族民族
苗瑶语族民族包含苗族、瑶族、畲族3个民族。之所以吧这3个民族看成一个单元,是由于它们相互之间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主要反映为:在语言上具有亲缘关系;都与历史上的“武陵蛮”、“五溪蛮”存在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说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天的湖南、贵州、江苏等省交界地区是苗族、瑶族和畲族共同的“历史民族区”。
(九)斯拉夫语族民族、伊朗语族民族、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
在中国,使用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语言东斯拉夫语支俄罗斯语的民族只有俄罗斯族,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是18世纪以后陆续从俄罗斯迁徙而来。使用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只有塔吉克族,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南疆地区的一些县;南岛语系又叫“马来—印度尼西亚语系”,我国的高山族各族群所操母语属于印度尼西亚语族,并涵盖了该语族4个语团中的3个,即除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团以外的泰雅、邹、排湾语团,高山族各族群不仅在语言上有亲缘关系,在文化上也有很过相似性。
(十)未定语族名族
朝鲜族、京族和仡佬族使用的语言所属语族尚未确定。有学者将朝鲜语列入阿尔泰语系,但仍有不同意见;京族究竟属南亚语系还是汉藏语系,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仡佬族属汉藏语系,但其语族并未确定。
(十一)未识别民族
夏尔巴人。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夏尔巴人有1200多人,分布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锡金等国交界处,主要聚居于后藏聂拉木县樟木口岸的立新(包括雪布岗)、定结县的陈塘区和定日县的绒辖区。
克木人。克木人跨中老、中越、中缅边境而局,泰国北部和柬埔寨北部山区也有分布。我国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和景洪市的南部平坝、丛林和山麓地带。共有17个自然村、1700人。
僜人。僜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察隅河及其上游的西支流额曲(又称贡日嘎布河)流域。“僜人”是上世纪50年代后汉语对他呢的统称,他们自称“大朗”和“格曼”。
白马人。白马人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摩天岭山脉两侧平武、南坪、文县等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公里。白马人居住比较分散,多余汉人杂居。白马人自称“贝”,即“番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杨圣敏丁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