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从娜委坝小学门口的下坡路一直往前走约10分钟,即可到达中缅交界处。小河的这边是中国,小河那边就是缅甸,勐卡镇是名副其实的边城。
住在小学对面的岩聪是村子里的名人,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巴猜(祭司)。据他介绍,佤族没有文字,但几乎家家都有家谱。口耳相传的家谱,传递着各个家族的重要历史信息。佤族有句民谚说:“地可以荒,水酒可以不泡,祖宗不能忘。”
用倒推法口传佤族家谱
同样是口传家谱,佤族与哈尼族却有不同。佤族采用倒推法——从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一代往上逆推。如果背的代数够多,可以直接追溯到司岗里(山洞)时代。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意为“崖洞”,“里”是“出来”,“司岗里”连起来就是“从岩洞里走出来的人”。据说,该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在西盟县城以西30多公里处的山上,被视为“佤族圣地”,但确切位置仍有待考证。
上海图书馆少数民族家谱专家王鹤鸣认为,从家谱的角度来看,司岗里的出现,说明佤族已经完成从神到人的转化,也是父系氏族开始的见证。而所有的佤族,都认可司岗里是佤族人类文明的发源所在。
佤族家谱功效多
生于1960年的岩聪是佤族头人的儿子。他从5岁开始学习背家谱,算上他的儿子,他家一共有29代。“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还曾被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彭德怀将军接见……家里的老照片,还存在马散。”岩聪十分开心地说,以前他的父亲管辖很多部落,包括马散部落、缅甸佤邦等。
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家谱十分常用,订婚、结婚、播种、插秧、丰收、盖房子、跳棺材舞等各种场合,都要背家谱。实际上,背诵家谱也有助于团结族人,提升本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几个人在一起背着背着,就会发现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祖先,那就说明大家是同宗的兄弟姐妹了。”岩聪爽朗地笑着说。
身为巴猜,岩聪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即帮人算鸡骨卦,准备订婚事宜。在没有文字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姓名来确定是否是近亲结婚?当然是背家谱。这也是背家谱的另一大功效——防止近亲结婚。
“佤族的订婚仪式颇为隆重,而且约定俗成,必须先订婚才能结婚。如果两家人都背过家谱,发现不是同一家族的人,皆大欢喜,可以成婚;否则,无论是哪一代有重合,都禁止结婚。近亲结婚会遭天打雷劈!”岩聪通过翻译讲述道,一旦有共祖,就算隔上千代也不能通婚。
除了世系表,佤族家谱中也有少量内容是教导后代为人处世的法度与规则,比如,不得偷抢他人财务、尊老爱幼等等。
还原司岗里文化,任重道远
趁着孩子们课间休息的空档,岩聪的太太将一儿一女接回家来背家谱。12岁的女儿聪明伶俐,一口气就背完了29代家谱。11岁的儿子过于腼腆,在大家面前没敢吭声。
都说家谱一般传男不传女,怎么岩聪的女儿比儿子还厉害?岩聪笑着解释说,现在懂佤语的人越来越少,为了防止家谱断代,儿女都教。“当然,儿子生孙子可以继续传下去;现在女儿能背,也就多个人能记住嘛!”
岩聪除了背父亲一脉29代的家谱,还会背母亲一脉27代的家谱,甚至来自缅甸佤邦的太太家的22代家谱,他也会背。女子背家谱,一般到本人就断了,嫁人后不会再传下去。延续下来的都是父子一脉。
从勐卡镇回到西盟县城,我们见到了76岁的岩兵。他和岩聪一样,也是巴猜。“我是小巴猜,不像岩聪,一年有两三个月都在外面跑寨子。”
1941年,岩兵出生在西盟县力所乡土地村打洛寨,当过小学教师,也在文化馆干过群众文艺工作。现在,比家谱更吸引他的是佤族音乐。他还去过欧美很多国家,用自制的乐器演奏佤族民乐。
岩兵说,背家谱、族谱必须从小练,日久天长才能背得好。他们兄弟是打洛部落头人的儿子,哥哥隋嘎现在能背的族谱,如果从他孙子开始算的话,刚好有100代,一直上推到司岗里。“我背不了我哥哥那么多代。我儿子现在昆明教书,他也背不了那么多代。巴猜越来越少,家谱要传下去,难咯……”岩兵叹息着说。
王鹤鸣说,以一代20至25年的跨度来算,佤族形成父系氏族的历史应该有2000年以上。也有学者认为,在司岗里(山洞)时代及其之前,应该还有母系氏族社会,持续了约30代。“然而,没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单靠民间口述传承,如何还原司岗里文化,任重而道远!”王鹤鸣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