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音乐  > 详细页面

贵州从江:唱着大歌富起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田清 2017年11月20日 阅读量:

小黄村的村民们在花桥对歌

  “小黄村处处有歌声,人人张嘴就来。住歌堂旅馆还有小歌舞剧看呢!”在网上的一个旅游论坛,一位“驴友”这样描绘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甚至还列出了歌堂旅馆的电话号码。

  “是享誉海内外的侗族大歌引来了外面的游客。”小黄村村支书潘玉锦自豪地说,“几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如今,村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人以上,旅游年收入达250 万元。”

  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近年来成为贵州从江县着力挖掘打造的文化资源。依靠侗族大歌的保护和开发,当地人不仅搞活了旅游,还走向了富裕。

侗歌文化产业发展开花结果

  2009年10月21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从江县小黄侗族大歌与挪威、比利时、立陶宛三国签订了意向性演出协议,这是从江县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国外签订民族文化演出意向性协议,标志着从江县侗族大歌产业开发已开花结果。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融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位于从江县城东北面的小黄村是誉满中外的侗族大歌发源地,全村共600多户3000余人。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吹芦笙、唱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从江县委、县政府认为,从江侗族大歌具备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和明显优势。为此,县里成立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开发领导小组,加大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传统习俗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建立《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此外,从江县还开展侗族大歌进学校活动,先后在高增乡的高增小学、小黄小学、岜扒小学等学校开设“侗族大歌”课程。

  为更好地展示“侗歌之乡”的魅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小黄村都要举办“赛歌节”。1996年,小黄村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从2004年开始,从江县连续9年成功举办了9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促进了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4月,9名小黄村少儿侗族大歌队员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更让侗族大歌走向了世界。 

  从江县还借助“多彩贵州”之风,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公司和旅游开发公司等产业开发组织,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级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立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基金,这些做法都是从江县从未有过的创举。

“侗族大歌第一村”显活力

  侗族大歌的魅力让小黄村人看到了希望和商机。小黄村制定发展规划,形成了“旅游富村”的经济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中国侗族大歌第一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

  有了发展思路,小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周边村寨考察学习;请来专家实地考察、规划;召集村里的歌师、戏师等民间艺人,将其所编歌曲、戏曲加以记载;成立侗研学会,组建艺术团,建立侗族文化室,并组建了56个歌队。

  此外,小黄村还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短数年时间,全村群众捐献木材3000多立方米,义务投工近10万个工作日,投资8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一座长达86米的“德高”风雨桥,新建了独具特色的寨门和3座侗族鼓楼,维修了4座风雨桥,修建了侗族大歌传承陈列室,将20余幢砖混结构房屋包装为木质结构楼,用青石板将占地3000平方米的鼓楼坪,铺设成为民族风情表演中心…… 

  小黄村党支部为了提高村民的旅游经营意识和素质,还专门建立了侗族风情培训基地,对村里有表演才能的青年男女加强培训,将100多名儿童送到外地艺校学习。

  为了对外打响“小黄侗族大歌”这块牌子,村里鼓励青年男女走出大山从事侗族大歌演出。潘婢爱等几个侗族姑娘组建的表演队加入了北京一家艺术团的演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巡回表演,几乎场场爆满。表演队队员的月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如今,全村在外从事侗族歌舞表演的青年男女达400多人。

  贾元金在村里第一个办起了旅游接待站。“侗族大歌为我们带来了游客,如今,旅游业已成为我们村的主要产业。去年,我们家光旅游接待这一项收入就有1万多元,而今年,仅‘五一’期间就赚了几千元。”贾元金兴奋地说。 

  目前,小黄村共有53户人家从事农家乐和歌堂旅馆经营,11户从事旅游纪念品销售,8户从事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乐器加工。

  一对来自重庆的青年男女游客谈到对小黄村的印象时说:“小黄村不愧为‘侗族大歌之乡’。我们在一家农家乐吃饭时,几名10多岁的小女孩开口就唱侗族大歌,让我们零距离感受了侗族大歌的魅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