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舞蹈  > 详细页面

西域舞狮历千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系统管理员 2019年04月08日 阅读量: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舞狮俑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黑人俑

  春节期间,社火等民间文艺活动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社火中的舞狮表演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在新疆地区,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唐代彩绘泥塑舞狮俑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唐代吐鲁番的曲艺和舞蹈艺术别具特色,有踏谣娘、大面、狮子舞、马舞等多种形式。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墓的唐代彩绘泥塑舞狮俑,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该俑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足明显是人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1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4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舞狮俑的造型应是模仿民间演出的舞狮形象。

  狮子舞最早出现在西域龟兹地区,后传入中原内地。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起初,舞狮人都是由龟兹人担当,而且表演的舞蹈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乐府杂录》就把狮舞列在龟兹部中。唐代狮舞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宫廷,演出场面很大。皇帝常常组织盛大的狮舞会,并亲自当导演。唐玄宗喜欢狮舞,当时又叫“五方狮子舞”。狮舞的阵式有特别的规定:黄狮子位于舞池的中央,青、红、白、黑4种颜色的狮子围绕着黄狮子。黄狮子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其他颜色的狮子分别象征全国的东西南北。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对狮舞有比较生动的描绘:“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作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诗中的狮子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舞狮俑比较相似。

  狮舞还广泛用于官府宴饮场面。元稹的《西凉伎》中所写:“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生动地反映了唐玄宗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宴请宾客时,用狮舞等百戏来助兴的生动场面。

  引狮、斗狮的人被称为“狮子郎”,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狮子。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还有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唐朝时期,吐鲁番的狮子郎由胡人或黑人扮演,特别是黑人强健的身体素质,足以承担舞狮这项任务。与泥塑舞狮俑同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泥塑黑人俑,可能就是一位舞狮者。该俑由细泥捏塑再施彩绘而成,圆头圆脸,头发短而卷曲,大耳,皮肤黝黑,厚唇紧闭,大眼有神,皂白分明;上身裸露,下穿一条桔红色的短裤;手执木棍作舞蹈动作。从人物造型到服饰造型,该俑都是典型的非洲黑人形象,并具有浓郁的写实风格。

  黑人俑又叫“昆仑奴”。昆仑奴多在乐舞戏中出现,如在唐代盛行的一种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中,“二人持绳秉拂,为可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邑,百十人歌太平乐,舞已足,持绳者服作昆仑像”。从这段《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文字来看,这件黑人俑应是手持绳子进行舞蹈的昆仑奴。

  狮子舞最早出现在西域的龟兹、高昌地区,唐朝时期传入中原,后来遍及全国各地。经各代的传承与发展,狮子舞的西域特色逐渐褪去,形成了风靡中华大地的大众舞蹈艺术。这种中原风格的狮子舞反过来又传入新疆各地,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清朝乾隆年间,狮子舞在新疆还很盛行,纪昀撰写的《乌鲁木齐杂记》卷六载:“孤木地(即古牧地,在今天的米泉市)与昌吉屯以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除了中原风格的舞狮之外,新疆若羌县罗布人的狮子舞也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中原的狮子舞一般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而罗布人的狮子舞则由一个人表演。舞狮者头戴前后开叉的“卡喇帕克”毡帽,穿戴与狮子皮毛颜色一样的黄色服饰,脚蹬高筒皮靴,面部表情和动作诙谐幽默、惟妙惟肖。踏着鼓声的节奏,舞狮者将百兽之王的动作表演得生动有趣。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