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侗戏
清嘉庆、道光年间,通过贵州黎平贯洞著名歌师吴文彩的编排整合,在汉族戏曲的影响下,侗人的歌曲“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不再只有动人的声音,更成就了戏,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路唱到了广西、湖南。从此,有侗族的地方,就有侗戏。2006年,贵州省黎平县的“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戏服女装(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侗戏歌本(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二、地戏
地戏是军傩的一种,现主要流行于安顺地区民众和仡佬族民间。明初,朱元璋大军出征云南,之后屯兵于安顺地区。将士们为了不因农事而疏于军事训练,将军事训练融入他们的传统戏剧,如花灯戏等,同时也赋予了祈福的含义,在年节时表演,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地戏。因此,地戏多为军事题材剧目的表演,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
三、撮泰吉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变化的戏”。由于历史悠久,具有戏剧的雏形,堪称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的面具造型古朴粗犷,原料也是就地取材粗略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而成,充分显示了原始美的自然风貌。
撮泰吉表演服饰(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四、傩堂戏
傩堂戏源于古时的傩仪,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贵州分布极广,尤以黔东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江口、铜仁、石阡,黔北的道真、务川、湄潭,黔东南的岑巩、黄平,黔西北的纳雍、大方等县最为丰富。在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间均有流传。
傩堂戏面具(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五、石阡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各民族中的一种汉族传统傀儡戏曲剧种。旧时,石阡木偶戏常年活跃在石阡及湘、鄂、渝、黔的周边地区,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至今已有七代传人。至20世纪40、50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泰洪班等。鼎盛时期的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及周边湘、鄂、渝、黔等省边区的各民族中。
石阡杖头木偶(许觊佳摄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六、布依戏
布依戏,布依族称“谷艺”,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最初的布依戏大致是乡民为了祭祀而产生,而后满溢生活热情的布依族人将板凳戏、八音坐唱甚至地戏等艺术表演形式糅合其中,渐渐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台综合艺术。婚嫁、起房、节庆,布依人每个欢乐的时刻,都因为有了布依戏而更为热闹。
七、思南花灯戏
思南花灯戏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八、黔剧
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地方特色浓郁。2008年6月7日,贵州省黔剧团申报的“黔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录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