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郭锐 2018年07月04日 阅读量:

  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所有思考,均出自对人的观察与感悟。一边行走,一边记录,在行走中思考,在记录中反思,已成为笔者的一种习惯和工作模式。行走在瑞士,沿途的感受使人乐趣横生,充满各种值得玩味的故事和令人遐想的启迪。

  不久前,应弗里堡大学的邀请,我们开启了瑞士之行。佛里堡是瑞士佛里堡州的州府所在地,这是一个因桥而闻名的城市,但这里所指的桥,不仅仅是城中那座横跨萨林河上的石头拱桥,还指代连接瑞士国内拉丁与日耳曼文化的桥梁。纵贯全城的萨林河就像一道天然的语言界线,将瑞士的德语区与法语区做了明显的南北分界。我们对瑞士文化多元的第一印象,就是从这里延伸开的。

  干净总能给人一种舒适爽心的感觉。无论任何时间,漫步行走在瑞士几乎任何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感悟到一种宁静和慰藉。些许鲜花妆点的门庭,古朴中带点现代气息的精致院落,开满鲜花的山坡,清澈水溪环绕着城镇或乡村,这一切仿佛跌入梦境一般。

  我们到访的时间里,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草地嫩绿。无论席地而坐、漫步乡间还是极目远眺,绿,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最赏心悦目的底色。绿绿的草地上,一幢幢漂亮的房子由近及远,充满生命与活力。

  眼前的绿是最具活力的色彩。十五世纪以前,瑞士还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这里没有石油、没有煤炭、没有贵金属,也没有钻石。绝大部分土地不适宜耕种,一年中大部分土地被冰雪所覆盖,大自然一点也不青睐这个国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瑞士居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充满瑞士的绿色,绝非完全的天然,而是在天然的基础上,被劳动者刻意修饰的人化自然的结果。满眼的绿意之下,还铺垫着一层厚厚的,看不见的土壤。那就是热爱自由与穷则思变的韧性,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和民主的社会氛围。这种活力处处启示着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们,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努力经营,幸福是不会从天而降的。

  公共场所的温馨。在火车车厢里,你能安静地阅读,缓缓地思考。在月台上你能看到:车厢门边贴心的自动台阶、体弱者不可或缺的扶梯、用心交流的母子、温情互视的情侣……都在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人性化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口号。正相反,它是普通大众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

  纯真的童趣。孩子们渴了在路边的龙头上接水喝,累了自己找地方歇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跑。爱心从对玩具娃娃的关爱开始培养,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自立与自信,在各有所爱,各得其乐的阳光下养育童年心性。大街上,花园旁,处处可见纯真的童趣,不仅发自心底,更写在脸上。

  创新在每个人的身边。无论你是骑车、步行或是驱车游览,即使是在毫不起眼的街角,也不乏艺术和创新的灵感。生活中充满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因其范围囊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难想象,不仅仅是那些少而精的专业人士,还有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都焕发了巨大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仅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到800万人口的小国,其闻名于世界的巨大创新能力是从哪里产生的。在我们中国非常流行的那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居然在瑞士也得到了印证。

  周末的农贸市场。长期的田野经历给笔者的启示是,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千万不能遗漏了对当地自由市场的考察。因为在那里,你可以得到本地居民太多的真实信息,如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文明程度、本地特产、人际交往方式、大众审美意识等等。我们此行当然也不例外。佛里堡大教堂周边的广场正是这样的一个好去处。周末,周边的农民聚集到这里,把他们自己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带来销售。徜徉农贸市场犹如在花海中漫步,完全是一种视觉和舌尖的享受。当然,也能不失时机的在对话中汲取新鲜的知识。在这里,洋葱是可以像艺术品一样打扮后出售的,花椒的确是花的,火腿是可以现烤的,西红柿还有灰色的!芝士是最受欢迎的,新鲜肉是在汽车里卖的。即使是卖鲜肉的摊子也可以做得高大上,周末市场结束时,地上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更可爱的是,佛里堡大学的大学生们为救助南美儿童让他们有书可读,用自制的蛋糕筹集资金,爱心满满。

  自由的学术空气。在古堡内外,你可以静静倾听历史的声音;走廊里,随处可见学术信息发布栏;楼道里放着复印打印机,转角处安置着桌椅。教授们的研究室并不大,但布局规整,功能齐全。以教授命名的会议室里,课桌与工作台合二为一,处处透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你能够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弗里堡大学是一所开放且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大学。短期游学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惬意。参访中,瑞士的双轨制教育令人印象深刻。在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初中毕业生会直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而不像我国的初中生要继续读完高中、参加高考、升入大学。这里的双轨制教育需要企业和学校合力完成,它要求学生一周3到4天在企业里做学徒,学习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另外1到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将近三分之二的瑞士年轻人会选读职业学校,完成学校和学徒公司的双轨制教育,扎实的技术和实践能力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凭借双轨制教育和超低的失业率,瑞士教育在欧洲低迷的经济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奇迹。与现代中国教育体制做比较观察,瑞士的双轨制教育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借鉴。

  参加这次游学的同学大部分来自成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还有一些学生是自己在网上报名参加的。令人不解的是,不仅我所在的贵州师范大学,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游学似乎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后来,我们对此也做过摸底调查和询问,学生们最常见的回答是没有钱,不敢想。本次组织的瑞士游学,全程9天,包括吃住在内需要支付7000元人民币,即使是纯粹的旅游,这个价格也属于很低的范围了。而事实上,此次游学来自东部高校的学生也未必都是东部人,也有不少西部去的孩子。如果我们把视线展开来,学生背后是家庭,家庭背后是社会,社会背后是意识和观念,就不难理解东西部差异的深层原因了。望子成龙是共性,而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获得成功?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诚然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并非根本的原因。家长和孩子的眼界、观念和选择这些深层次内涵,才是差异的根源。

  游学途中,学生们在课堂上,能系统地了解瑞士这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概貌;在酒会中,有机会与相关学者边饮边叙,探讨有兴趣的话题;参观著名的巧克力工厂,可以了解可可豆从栽种到收获,一块块精美诱人的巧克力从车间到成品的全过程;在技术教育的参访中,感受教室与车间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尚未走出校园,已经是非常熟练的技术工人,哪有不能就业的道理。瑞士人“学以致用”的文化真切地揭示出这个国家失业率如此之低的奥秘。

  当你行走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如果经常能够看到残疾人、孩子、行动迟缓的老年人,那么,这个城市的市政建设一定做的不错,因为弱势者出行也能得到很好的关照。相反,凡是很难在大街上、商场里及各种公共空间看到这类群体的城市,那么,人们很可能会质疑它的市政建设是否足够人性化。有一种说法:如果在大街上你能经常看到残疾人脸上也洋溢着自信和怡然自得,那这一定是个和谐幸福的地方。这个结论常常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

  短短几天的行程中,目光所及,让人感动。轻度中风者依托学步车轻松自如地逛街购物;导盲犬与盲人配合默契地运用公共交通;校园里仅有九级的台阶也安装了辅助残疾人的专用工具;公厕设置有适合老人、儿童及残障者舒适使用的马桶;儿童脖子上戴着设有荧光标志的装饰,随时随地提醒路人,这是需要关爱与呵护的个体……

  这一个个瞬间,都表达着“幸福指数”的内涵与分量。我们发现,在这个国家,弱势群体就是一块试金石,就像一面面镜子,验证着政党、政府、机构、官员乃至社会大众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

  我们坚信人类的心性是相通的,反观我们自己,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的社会依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正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怎样关爱弱势群体?这个问题,政府、社会和大众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协调。

  今天的国人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别研究逐渐成为必然趋势,而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理解他者,无疑更接地气,更能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启迪与创新的动力。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