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泰勒及其进化论思想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8年08月06日 阅读量:

  泰勒(1832-1917)是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人类学之父。因他在牛津大学建立了民族博物馆并任第一任馆长,后任英国人类学会会长。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在牛津大学创建了人类学系,设体质、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等专业,成为后来欧美的模板。

  泰勒出生富裕家庭,碰上亨利·克里斯蒂后在其劝服下同访墨西哥,从此对人类学感兴趣,后出版《阿纳霍克,或墨西哥与墨西哥人》。回国后,系统研究人类学文献资料,相继出版《人类早期史研究》和《原始文化》、《人类学》等。

  泰勒是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持进化论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史就是人类经济技术、精神生活的自我发展史。他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阶段:原始未开化和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认为所有社会文化都要依次经历先后衔接、次第演化的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进步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作用;同时代的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阶段,这也是文化多样的原因。他认为人类本质即心理的一致性和环境的相似性导致了文化的广泛共同性。他反对夏拖布里昂提出的“退化论”。此退化伦认为亚当及其子孙是人间第一批人,高度文明,其后代一些进化成文明民族,一些堕落成了当代的“野蛮人”。而泰勒则认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是基本的、第一位的。同时反对种族优劣论(种族主义),认为人类在本质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文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而已。

  宗教方面,在泰勒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且认为非基督教不是宗教,是迷信或邪教。但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关于宗教的定义。他探索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即“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们探索梦境和疾病的原因时产生的灵魂观念,灵魂暂时离开人就会做梦或晕倒,永久离开就致人死亡。人们推己及万物,认为万物都有灵,从而产生宗教哲学,形成复杂的宗教观念。他认为万物有灵论包括两大信条是灵魂不灭并以以下三种形式存在:(1)在大地游荡,又是拜访原先的家园。(2)转生:灵魂可以转生到其他动植物身上。(3)灵魂在另一世界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如西天、地狱、九重天,从而产生延续论和报应论(奖赏或惩罚)。他认为后世宗教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发展,经历泛灵(万物有灵)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他认为巫术是看待世界的三种方式即巫术、宗教和科学方式中类似科学的一种方式,以观察为基础,是人类思维的最初阶段。先民信仰的原因有三:(1)巫术在实际生活中似乎起作用。(2)巫术就算失败也可归为其他力量的破坏。(3)其结果伸缩性很大,人类学家博安南认为六分之一的成功率对科学来说不够,但是却足以证明一种巫术观点。在对拜物教的讨论中,泰勒认为人们对物质的崇拜也是对其神灵、思想观念的崇拜。

  在论文《讨论制度发展的方法:对婚姻法和继承法的应用》中,泰勒对婚姻家庭做了研究。他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之间存在着“粘附”;研究了父母与子女命名的习俗,创造了术语“亲从子称”。发现与父亲相联系的亲从子称存在从妻居社会中,且与妻子家庭对于丈夫的回避有关。认为居住模式经历了从妻居、暂时从妻居最终从夫居的过渡阶段和从夫居三个阶段;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和双系继嗣的问题;对“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认为产翁制产生于双系继嗣即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中对于父亲地位的强调,并残存于父系社会中;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抢婚习俗分为敌意抢婚、为了得到女人而抢婚和仅仅形式上的抢婚。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最初的外婚制形式应是交表婚。

  泰勒还提出了人类学研究的三种方法。首先是残存法:自然科学中的考古学(遗存)和生物学(器官)常用残存法。泰勒在文化研究中用到残存法,即“文化残存法”,认为现存古怪文化现象过去曾有实用意义,所以可以用现存文化中的古代文化遗存来推断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其次是比较法:生物、地质、考古和语言学中常用,泰勒在人类学中借鉴,认为世界各地文化存在相似性,但在细节上有差异,所以通过民族志资料的的跨文化研究,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理清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最后是统计法:泰勒在《讨论制度发展的方法:对婚姻法和继承法的应用》中,从三四百个社会单位中取样,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从夫居、继承、亲从子称、产翁制、外婚制等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