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论学派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出现的,反对进化论,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人类文化的相似性可以用文化传播的概念来解释,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地点一次产生,并传向世界各地。所以各民族文化都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从其他文化中心借用的。可以根据若干共同文化特征或因素划分文化圈,民族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故又称“文化圈学派”或“文化历史学派”。拉策尔(1822-1904)是德奥传播学派先驱,德国人类地理学的创立者,慕尼黑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类地理学》、《民族学》。拉策尔反对巴斯蒂安的“心理一致说”和“独立发明说”。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他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理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在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因为他认为这些文化是伴随迁徙而扩散的,他们一定存在历史上的联系;他还提出了形式的评判标准这一概念,认为两个或更多个博物馆中,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的,尽管这些被发现的地点分布的地理距离十分遥远;拉策尔还将物质文化作为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物质文化是各族之间的历史联系的证明,同种族特征和语言比较具有更大的意义。他还指出人类地理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民族学对象”是同它的代表者一同移动的,即物质文化只有通过人并与人的精神文化一起传播。
弗罗贝纽斯(1873-1938)是拉策尔的学生,德国人类学家,代表作《非洲的文化起源》、《非洲文化史》,著名非洲民族学家,曾先后12次组织赴非洲进行考察。他第一个提出“文化圈”概念,首先在非洲划分文化圈,认为文化圈都有一系列的物质文化的特征。认为西非文化圈包括马来亚尼格罗、印度、闪米特、尼格罗四个文化层;弗罗贝纽斯在老师研究弓弦文化说明西非和印尼文化有联系的基础上走得更远,认为西非与印尼、美拉尼西亚在多种文化要素上都相似。施密特以他此观点说明文化要素或整个文化圈的移动都是可能的;弗罗贝纽斯认为文化是自然创造的,不是人创造的,人只是文化的体现者及搬运工。文化是活生生的有机体,经历诞生、童年、成年和老年各个时期,最后归于死亡。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