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社会分工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8年09月18日 阅读量:

  作者: [法] 埃米尔·涂尔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版

  原作名: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译者: 渠东

  书号:ISBN 9787108014054

  内容简介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目录预览

  译者前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导言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第三章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证据

  第五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第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续)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第二章 原因

  第三章 次要因素--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及其原因

  第四章 次要因素(续)--遗传性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结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涂尔干基本著作

  附录四 涂尔干生平著作年表

  

参考资料:

  [1][法]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04.

  [2]豆瓣:《社会分工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