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功能学派:美国的结构功能论者沃纳和雷德菲尔德的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8年12月10日 阅读量:

  拉德克里夫-布朗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学和讲演,所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者都是其薪传。

  威廉•劳埃德•沃纳是美国人类学家,结构功能论者,深受布朗影响。主要著有《黑人文明中的孟京人》、《美国生活的结构》、《生与死》等。他的人类学贡献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沃纳主持了有名的“扬基城”系列研究计划,他采用结构功能的方法,在社会文化的全景下研究现代美国居民。通过该计划的研究成果,向美国广泛宣传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他领导的这个研究计划拓展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即从原始社会扩大到现代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培养了一批通晓结构主义与参与观察方法的学者,如C·阿伦斯伯格和S·金博尔研究爱尔兰农村社区的生活,并出版《爱尔兰的家庭与社区》。阿伦斯伯格还培养了以《街角社会》闻名的W·怀特,作者对美国的意大利贫民区社会结构的分析,完全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得资料,被看作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应用于现代社会调查的典范;第二,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沃纳应梅约之邀,参加了后者主持的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工厂的实验,采用参与观察方法了解影响员工工作士气的主要因素。其结论影响了企业管理理论,同时开创了人类学探讨现代工业文化的先例。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1897-1958),美国人类学家,结构功能论者,理论研究深受其老师兼岳父帕克以及布朗影响,是清华、巴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尤卡坦民俗文化》、《农村社会与文化》等。

  《尤卡坦民俗文化》是将研究原始社会的人类学方法——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应用于“民俗文化”或“民俗社会”研究的开山之作,雷德菲尔德将民俗理解为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有共同传统的文化,既不是原始文化,也不是现代都市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定居农民的文化。他的新颖之处在于同时研究了墨西哥尤卡坦地区的一个印第安部落、一个农民村庄、一个农村城镇和一个现代化,通过比较研究来把握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希望可以以此研究部落和民族文化的个性化、世俗化和瓦解的过程河印第安文化的变迁过程,后在燕京大学时,对“部落——农村——乡镇——城市”进行连环比较研究,举为文化变迁研究的范例。

  雷德菲尔德试图将文化的比较研究扩展到印度、中国和伊斯兰这些复杂的文化中去,《农村社会与文化》便是一个成果,该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所谓大传统就是一个文明中,那些内省的少数人的传统,是在学校或教堂中培育出来的;小传统则是指那些非内省的多数人的传统,生长和存在于村落共同体元文化的生活中。他认为有些文明中,两种传统是很难清楚区分的,如原始社会,甚至可以讲没有大传统。而在两种传统可以区分的文明中,如中国和印度,大小传统是相互影响的:主要表现在正统的哲学、宗教等精致文化向地方流动,逐步“地方化”;而地方和区域的文化则向中央和全国流动,形成“普遍化”。不过总体来讲,他更强调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在他看来,现代文明中,城市就是大传统,农村就是小传统,随着文明的发展,农村不可避免的被城市所“蚕食”和“同化”。雷德菲尔德的人类学研究和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对后来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D·尼维森观的《行动中的孔子》就是献给雷德菲尔德的,美籍华人陈荣捷的《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认为中国的儒教道教和道教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强调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作为小传统的民间宗教和作为大传统的儒家思想一样重要。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2][美]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09-01.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