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克智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有固定格式的诗体文学,是彝族民间流传很广,历史悠久的口头文学之一。“克智”是彝语的音译。“克”是“口”、“嘴巴”的意思,“智”是移动、搬迁、退让的意思。“克智”名称说明“克智”具有口头性、灵活性的机动性的特征。“克智”有时也称为“克斯哈举”。“克斯”即夸张,“哈举”舌头灵便,巧语盘词,这一名称是以“克智”的创作方法的特点上命名的。“克智”又称为“克格哈查”,“克格”即嘴里说着玩的,开玩笑之意,“哈查”有“巧舌言词”之意,是从“克智”的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而来命名的。“克智”还有称为“克波哈井”的,“克维”即边缘语,开场白,“哈井”是指“磨舌头”,即辩论交锋的意思。彝族“克智”的几个名称中都离不开“克”即“口”字,体现了彝族“克智”的口头性。克智文体内容丰富多彩,有抒情、有叙事,形式生动活泼。克智文体主要是在娶妻嫁女的场合表演,代表男女亲家双方参加婚礼的人,由主客双方各自选出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的代表,双方边饮美酒边展开克智竞赛,舌战是为了增强场面氛围,各自运用大量的比喻,语言夸张、流畅、富有音乐感。在克智进行过程中,双方针锋相对,有时进攻,有时防守。有时波翻浪涌,有时风平浪静。在说克智的时候,主客双方交锋,各自针对对手所述内容进行一一辩解,比智慧、比知识。“克智”表演时甲乙双方对话的内容,是有机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成为各说各的互不相干的话。为了战胜对手灵机应变,急中生智,自由发挥,即兴创作。听众聚精会神,屏息静听。说到精彩处,不时赢来喝彩。“克智”虽然是灵活机动的,但它是有头绪,有条理,由浅入深进行表达的,即大概按开场白、入题、逐步深入、开展、转折、发展、高潮、缓和、结尾等顺序进行的。“克智”内容也因时间、地点和表演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话内容随地点的改变,亦随之改变。举行婚礼时,在女方是主人,男是客人;到男方,男方是主人,女方是客人。“克智”富有民族特色,在丰富和活跃彝族农村文艺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Ⅰ-75
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美姑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