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藏节,俗称“吃牯脏”,是苗族祭祀本宗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它是以血缘宗族为单位进行的祭鼓活动,是苗族最为隆重而神圣的节日。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鼓藏节是苗族隆重而独特的节日,是苗族属一牯(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鼓藏节每隔12年举办一次,苗族习惯首尾两头数,也有称13年过一次鼓藏节的说法,每届持续4年,现在改为3年,习惯称第三年为鼓藏节。鼓藏节中的“牯”是祖先神灵的象征,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苗族鼓藏节具有特定的过节程序、仪式和专门的“鼓藏语言”。同时,“鼓藏头”,一经产生,这一时期的“鼓藏头”便是全牯社的权威,被视为祖神的代言人。由于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其规模宏大,节日仪式复杂、独特,持续时间长,节日的宗教神圣功能突出,具有宗教学的研究价值。鼓藏节在数年的节日过程中,不断对“牯社”全体成员进行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对全体成员进行苗族文化身份的强化教育,使全体成员凝聚苗族的族群之中。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在鼓藏节中展示的苗族服饰和歌舞艺术,极具民族学、艺术学和美学价值,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依据。雷山苗族鼓藏节是苗族最为盛大的宗教祭典活动,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节的第一年二月申日,全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全体族人则在山上植树造林,而后在迎龙场集体踩鼓跳笙。雷山县各地苗族过鼓藏节时间不同,乌流和也改是逢丑年过鼓藏节;西江千户苗寨的平寨、东引、白岩、也薅、羊排、南贵、干荣、长乌及控拜、麻料、乌高等村寨是逢寅年过鼓藏节;陶尧、乌尧、黄里、中寨、羊吾、大龙、小龙、鸡勇等寨是逢卯年过鼓藏节;羊排、大小郎当、大小固鲁、猫猫河、脚猛、南猛、排卡、水寨、中寨等村是逢辰年过鼓藏节;郎德上寨等则是逢申年过鼓藏节。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部文化的不断进入,苗族鼓藏节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样受到严重的侵蚀。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Ⅹ-19
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