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目前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3.7万人,其中回族23.4万人,占总人口的69.5%。面对发展新形势,张家川县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强力推动全县转型升级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统筹安排部署聚焦创建工作
张家川县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围绕各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施“八有、六活动、十融入”,统筹抓好就业、养老、社保、住房等民生建设,尽力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由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乡镇),通过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和效果清单这“四张清单”形式,科学规划、精准发力、立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张家川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县情实际,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主导、三级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形成了在实践中探索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体现特色的创建工作载体,全县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氛围日渐浓厚。
县创建办副主任王小兵说,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创建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突出特色亮点,细化任务分解,实行台账管理,大胆推进实践,真正做到认识、组织、措施、工作到位,使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交往交流交融
“晚饭过后,村子里的广场上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前想跳没地方,现在好了,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我们跳舞的劲头更足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村头的24字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和历史文化长廊,让整个村子有了‘文化味儿’,农家人赶上了好时代,真正有了幸福感。”龙山镇韩川村村民王菊英说。
张家川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度共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两批,第一批资金1342万元,其中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42万元,省级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万元,分别用于胡川镇、川王镇、张棉驿乡等5镇2乡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项目;第二批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76万元,用于2018年全县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张家川县在支持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时,还注重在汉族村庄挖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建成了沈遐熙革命纪念馆、民族博物馆等一批民族文化基础工程,还精心创编了大型音舞诗《关山月》、创作了电视剧《关山魂》剧本,全面展现民族文化优秀元素,增强各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心同德守望互助各族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清真餐饮服务业是张家川县群众脱贫致富的首位富民产业。
据了解,张家川县先后形成了木河乡庄河村、龙山镇四方村等45个“拉面专业村”和木河乡李沟村、马关乡马堡村等10个“宾馆专业村”以及烤饼、烤肉等一批专业村。全县清真餐饮服务业纯收入达36亿元以上,带动10万人就业致富,清真餐饮服务业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力争到2020年,使张家川县清真餐饮服务业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同心筑梦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张家川县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三城联创”、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双拥”示范县建设等工作,使各级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以乡镇、村社、机关、企业、学校、宗教场所、军营、“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为主阵地,积极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八进”活动,以点带面,引领推动,持续巩固全县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张家川县还通过深入实施“全覆盖”工程、“精准滴灌”工程,“文化引领”工程、“金种子”工程、“出彩培训”工程、“精神家园”工程、“权益保障”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大工程”,全面打造和拓展创建工作主阵地、主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深入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倾力打造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多元一体文化特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精品,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保护,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合力共奔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短短的几年间,张家川县集中优势合力攻坚,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2.01亿元,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等。科学制定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谋划扶贫项目75个,用于贫困乡镇自然村道路硬化、小巷道硬化、院落硬化、水利设施及林果、畜牧养殖等富民产业培育发展。同时,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48个,发展规模养殖1.34万户,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89.95万头(匹、只)。
张家川县始终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出路、能致富”的工作思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解决贫困家庭住房保障问题和用电问题。2017年全县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2465户,目前已全面完成。
除此之外,张家川县还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积极探索富民产业发展多元化模式,大力培育发展新特产业,新发展乌龙头、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12750亩,发展土蜂养殖1592箱,有力地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